为什么很多小国家都不怕中国,甚至敢跟中国翻脸?蔡正元教授一语点破:中国雄而不霸!“无力症”很严重。 小国敢跟中国翻脸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看透了我们不愿轻易动武的底线。中国一直秉持“和为贵”的理念,这和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有关,打仗从来不是咱们的首选。就算到了现在,中国虽然发展得越来越强大,但始终坚持和平发展,不搞侵略扩张那一套。 这种态度让一些小国觉得,就算他们在某些事情上得罪了中国,中国也不会轻易动武,最多就是在外交上抗议几句,或者在经济上稍微施压,但不会真的打起来。 例如,近些年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闹得最凶的时候,不仅非法侵占中国岛礁,还单方面搞了个所谓的 “南海仲裁案”,妄图把中国领土划走。中国明明有理有据,却没像某些国家那样直接派兵驱赶,而是通过外交谈判、法律诉讼和经济合作三管齐下。 中国一边在国际上逐条批驳仲裁案的荒谬性,一边和东盟国家推进 “南海行为准则” 磋商,同时继续扩大与菲律宾的贸易往来。2023 年中菲贸易额逆势增长,菲律宾香蕉、榴莲等农产品照样摆满中国超市货架。这种 “斗争不脱钩” 的策略,让菲律宾明白:中国有能力反制,但更愿意用和平方式解决问题。 另一个鲜活例子是立陶宛。这个人口不到 300 万的波罗的海小国,2021 年公然允许台湾当局设立 “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”,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。中国果断将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,并实施经济反制,比如限制立陶宛商品进口。 但即便如此,中国也没采取任何军事动作,甚至在立陶宛经济受挫后,仍给他们留了台阶下 ——2024 年中立贸易额虽大幅下降,但立陶宛企业通过第三方国家仍能间接对华出口。这种 “点到为止” 的反制,让小国们意识到:中国有能力让他们付出代价,但不会赶尽杀绝。 还有荷兰这个欧洲小国,2024 年在联合国大会期间跳出来支持 “台独”,试图曲解联大第 2758 号决议。中国立刻通过外交渠道严正交涉,但同样没有动用武力,而是通过增加对欧盟其他国家的投资、扩大中欧贸易合作来平衡影响。结果荷兰企业急了,因为他们发现中国市场的蛋糕正在被德国、法国同行分走,最后荷兰政府不得不悄悄软化立场。 这些例子背后,都藏着一个共同逻辑:小国敢挑衅中国,是因为他们算准了中国不会像某些大国那样动辄军事干预。 反观美国在中东、东欧频繁动武,小国们怕得要死,自然不敢轻易得罪;而中国始终坚持 “不干涉内政” 原则,即便被冒犯也优先用外交、经济手段反制,这就让某些小国产生了 “风险可控” 的错觉。 不过,小国们可能忽略了一个关键点:中国不愿动武,不等于没有动武的能力。 就像南海岛礁建设,中国用填海造陆的方式在南沙群岛修建了机场、港口,这种 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 的策略,比直接动武更有威慑力。 除此之外,中国在稀土、5G 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优势,足以让依赖这些资源的小国在翻脸前三思而后行。就像立陶宛在尝到经济反制的苦头后,新政府不得不公开承认允许台湾设代表处是 “重大外交错误”,并寻求修复对华关系。这说明,中国虽然不用武力,但手中的牌依然足够让小国们付出代价。 说到底,中国的 “不霸”,是基于自信和智慧的选择,而不是软弱可欺。就像太极拳的 “以柔克刚”,表面上看是被动防守,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战略定力。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,这种定力只会越来越强,而那些试图挑战中国底线的小国,最终会发现:翻脸容易,回头太难。